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部分条款的变通规定

作者:法律资料网 时间:2024-07-09 00:07:38  浏览:8486   来源:法律资料网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部分条款的变通规定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部分条款的变通规定
甘肃省人大常委会


(1992年11月18日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1993年5月22日甘肃省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次会议批准 1993年5月22日公布施行)


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第三十六条和《甘肃省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自治条例》有关规定,结合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各少数民族婚姻家庭的具体情况,制定本变通规定。
第二条 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二十周岁,女不得早于十八周岁。提倡、鼓励晚婚、晚育,少生、优育。
第三条 自治县境内的哈萨克族直系血亲和四代以内的旁系血亲(至重外孙)禁止结婚,并继续提倡七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结婚的传统习惯。
第四条 本规定第二条适用于居住在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内的哈萨克族及其他各少数民族公民。
第五条 本规定自批准之日起公布施行。



1993年5月22日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育部 财政部 文化部等


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思政[2012]1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宣传部、党委教育工作部门、教育厅(教委)、财政厅、文化厅、团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委宣传部、教育局、财政局、文化局、团委,中央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各军区、各军兵种、各总部、武警部队政治部,教育部直属各高等学校:

  为全面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深入贯彻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现就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

  1.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实践育人工作。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是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坚持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统一,坚持向实践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必由之路。进一步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对于不断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对于坚定学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自觉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2.进入本世纪以来,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内容不断丰富,形式不断拓展,取得了很大成绩,积累了宝贵经验,但是实践育人特别是实践教学依然是高校人才培养中的薄弱环节,与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要求还有差距。要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统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二、统筹推进实践育人各项工作

  3.加强实践育人工作总体规划。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主要形式。各高校要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实践育人工作全过程,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学校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规定相应学时学分,合理增加实践课时,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全面开展。要区分不同类型实践育人形式,制定具体工作规划,深入推动实践育人工作。

  4.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深化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学生获取、掌握知识的重要途径。各高校要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教学比重,确保人文社会科学类本科专业不少于总学分(学时)的15%、理工农医类本科专业不少于25%、高职高专类专业不少于50%,师范类学生教育实践不少于一个学期,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不少于半年。要全面落实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实践教学的基本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质量。支持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实践活动。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

  5.深化实践教学方法改革。实践教学方法改革是推动实践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各高校要把加强实践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重点推行基于问题、基于项目、基于案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加强综合性实践科目设计和应用。要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支持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创业计划和创业模拟活动。

  6.认真组织军事训练。组织学生进行军事训练,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各高校要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军事技能训练时间为2—3周,实际训练时间不得少于14天。要通过开展军事训练,使学生掌握基本军事技能和军事理论,增强国防观念、国家安全意识,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要积极争取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对学生军事训练的大力支持,认真组织实施,增强军训实效。要突出抓好国防生军政训练,纳入教学课程体系,并为国防生日常教育训练提供必要的场地设施和条件,大力支持国防生参加部队实践活动。

  7.系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和勤工助学等社会实践活动是实践育人的有效载体。各高校要把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与组织课堂教学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与专业学习、就业创业等结合起来,制订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年度计划。每个本科生在学期间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时间累计应不少于4周,研究生、高职高专学生不少于2周,每个学生在学期间要至少参加一次社会调查,撰写一篇调查报告。要倡导和支持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鼓励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参加勤工助学,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发明活动。要抓住重大活动、重大事件、重要节庆日等契机和暑假、寒假时期,紧密围绕一个主题、集中一个时段,广泛开展特色鲜明的主题实践活动。

  8.着力加强实践育人队伍建设。所有高校教师都负有实践育人的重要责任。各高校要制定完善教师实践育人的规定和政策,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实践育人水平。要主动聘用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人才。要鼓励教师增加实践经历,参与产业化科研项目,积极选派相关专业教师到社会各部门进行挂职锻炼。要配齐配强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要统筹安排教师指导和参加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极组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辅导员和团干部参加社会实践、挂职锻炼、学习考察等活动。教师承担实践育人工作要计算工作量,并纳入年度考核内容。

  9.积极发挥学生主动性。学生是实践育人的对象,也是开展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主体作用,建立和完善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加大表彰力度,激发学生参与实践的自觉性、积极性。要支持和引导班级、社团等学生组织自主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发挥学生在实践育人中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作用。

  10.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实践育人基地是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要加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依托现有资源,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和高职实训基地。各高校要努力建设教学与科研紧密结合、学校与社会密切合作的实践教学基地,有条件的高校要强化现场教学环节。基地建设可采取校所合作、校企联合、学校引进等方式。要依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大学科技园或其他园区,设立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要积极联系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国防教育基地、城市社区、农村乡镇、工矿企业、驻军部队、社会服务机构等,建立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基地,力争每个学校、每个院系、每个专业都有相对固定的基地。

  三、切实加强对实践育人工作的组织领导

  11.形成工作合力。实践育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地区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需要各高校的积极努力。推动地方各级政府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大力支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教育部门要加大对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指导和支持力度,进一步发挥好沟通联络作用,积极促进形成实践育人合作机制。财政部门要积极支持高校实践育人工作。宣传、文化等部门要为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艺术场所提供优惠条件。部队要支持学校开展军事训练,积极加强军校合作。共青团要动员和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各高校要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实践育人工作领导小组,把实践育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和年度工作计划,统筹安排,抓好落实;要加强与企事业单位的沟通协商,为学生参加实习实训和实践活动创造条件。企事业单位支付给学生的相关报酬,可依照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在企业所得税前扣除。

  12.加大经费投入。落实实践育人经费,是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根本保障和基本前提。高校作为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主体,要统筹安排好教学、科研等方面的经费,新增生均拨款和教学经费要加大对实践教学、军事训练、社会实践活动等实践育人工作的投入。要积极争取社会力量支持,多渠道增加实践育人经费投入。

  13.加强考核管理。教育部门要把实践育人工作作为对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纳入高校教育教学和党的建设及思想政治教育评估体系,及时表彰宣传实践育人先进集体和个人。各高校要制订实践育人成效考核评价办法,切实增强实践育人效果。要制定安全预案,大力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和安全管理,确保实践育人工作安全有序。

  14.加强研究交流。各地各高校要定期召开实践育人经验交流会、座谈研讨会等,及时总结推广实践育人成果,研究深入推进实践育人工作的思路举措。要积极组织专家学者开展科学研究,不断探索实践育人规律,为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依据。各地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工作领导部门要把加强实践育人重大问题研究列入规划。

  15.强化舆论引导。要充分发挥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大力报道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必要性,广泛宣传实践育人工作取得的成效,积极推广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新思路、新做法、新经验,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支持鼓励大学生深入社会,在实践中成长成才的良好氛围。

  各地各高校要根据上述意见,认真研究制定本地本校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的具体措施,抓好贯彻落实,并将贯彻情况及时报教育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宣传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

二○一二年一月十日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4-2007年哈尔滨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哈办发〔2004〕21号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2004-2007年哈尔滨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的通知




各区、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市委各部办委,市直各党组、党委(工委):
  经市委、市政府同意,现将《2004-2007年哈尔滨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中共哈尔滨市委办公厅
                       哈尔滨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04年5月19日



2004-2007年哈尔滨市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为深入贯彻全国和全省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加快人才队伍建设,结合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的现实需要,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正确的政绩观和科学的人才观,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方针,牢牢把握"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的工作主题,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紧紧抓住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全力推进结构优化、体制创新、素质提升、市场配置、创业支撑五个人才工程,重振哈尔滨老工业基地人才雄风,努力为振兴哈尔滨建设人才高地。

  人才队伍建设的基本原则是:
  ----党管人才。党管人才是新世纪新阶段党管干部的完善和发展,是人才工作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党管人才主要是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即搞好宏观规划、坚持分类指导、注意整合力量、积极提供服务和实行依法管理,努力用事业造就人才、用环境凝聚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和用法制保障人才。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新格局。

  ----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人才队伍建设必须突出"努力快发展,全面建小康,振兴哈尔滨"这个全市工作的主题,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证人才总量增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结构优化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同步,实现人才队伍建设与老工业基地振兴良性互动。

  ----提高人才资源开发效益。在盘活人才存量的基础上增加人才总量,正确处理用好、培养和吸引人才三者之间的关系,提高人才资源开发效益。抓住用好现有人才这个核心环节稳定队伍,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立足培养人才这个基础环节提升市民素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着力吸引紧缺急需人才这个关键环节优化结构,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振兴老工业基地提供智力支持。

  ----突出重点,协调发展。抓住代表人才队伍水平的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这个重点,着力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带动各类人才协调发展。统筹兼顾,促进人才在产业、地区间的合理布局,尽快形成一支门类齐全、层次合理、素质优良、新老衔接,适应哈尔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

  ----改善人才发展环境。在全社会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环境出生产力"的理念,把硬环境做大、做强,把软环境做优、做实,努力营造"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人才发展环境。

  二、工作目标

  人才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是:人才总量稳步增加,人才结构与经济结构基本适应,人才分布基本满足各领域的需求,人才管理体制基本完善、机制更加灵活,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基本实现,人才发展环境得到改善。奠定我市由人口大市向人才强市转变的基础,努力为振兴哈尔滨建设人才高地。

  ----到2007年,全市各类人才总量达到72万人左右,年均递增6%;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达到750人左右。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高层次人才达到10.1万人左右,占14%。党政人才在现有基础上按照提高素质、改善结构的要求市属为4万人左右,其中局级700人、县(市)级300人、处级5000人、科级及以下3.4万人左右。形成干部年龄结构以局级50岁、区级45岁、县(市)级40岁左右、处级35-40岁、科级30-35岁和科员级以下25-30岁为主体的梯次配备;文化程度全部达到大学专科以上学历,其中大学本科学历局级达到75%、区级达到85%、县(市)处级达到80%,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各层次相应都占有一定比例;专业结构基本适应岗位要求,懂经济、法律、外语、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的干部比例有明显提高;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适当增加,力争达到中央和省委规定的要求。
  企事业经营管理人才达到13万人左右,年均递增8%。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或高级职称的职业经理人达到5.4万人左右,占41.5%;45岁以下的达到5.2万人,占40%。熟悉世贸规则、具备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达到50%,专业结构、知识结构和行业分布结构趋于合理。全市在省内外知名优秀国有企业家达到200名,具有一定影响的民营企业家达到50名。

  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3万人左右,年均递增6.4%;每万人口拥有专业技术人才达到550人左右。具有高级、中级和初级职称的达到8万人、22万人和23万人,分别占15%、42%和43%;具有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的达到1.5万人;45岁以下的达到41.7万人,占79%。全市在国际上具有一定影响的知名专家学者达到50名。市属单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实现零的突破,学科(专业)梯队带头人省级重点达到15名、市级重点达到20名、市级达到140名,学科(专业)后备带头人、第三梯队成员达到570名;企业博士后工作站达到15家,在站人数达到40人左右。

  各类高技能(包括高级技术工人、技师和高级技师)人才达到10.8万人左右,年均递增1%。农村实用人才达到16万人左右。

  ----到2007年,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基本适应。一、二、三产业的人才分布结构为5∶29∶66,第一产业重点培育生态农业、畜牧业人才,第二产业重点培育机械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绿色食品加工业、医药工业人才,第三产业重点培育电子信息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环保业等以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急需人才。借助开发区政策优势,全方位吸引高新技术顶尖人才,重点培养前瞻性的专业人才、核心技术人才。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达到9.1万人,占人才总量的12.6%左右。

 ----到2007年,干部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基本完善、用人机制更加灵活,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调动,人才市场化配置基本实现。全市人才市场达到20个,构筑布局基本合理、结构相对科学、功能较为完善、基础性与专业性协调发展的全市人才市场体系。

  ----到2007年,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相互衔接的终身教育体系初步建立。普通中等教育在校生达到6.5万人。在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城区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普通高等院校在校生达到30万人,成人高等教育在校生达到3.7万人。党政领导人才全员轮训率平均每年20%,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覆盖面达到50%,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每年培训1万人左右,各类高技能人才每年培训7000人左右。

  ----到2007年,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政策环境逐步完善,人才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得到明显改善,服务环境进一步优化。人才资金投入体系初步建立,保证市人才发展资金在现有的基础上逐年递增,并纳入市级财政预算管理;各区、县(市)建立人才发展资金。

  三、主要任务

  实现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目标,必须以新的视角、新的观念、新的思想,采取超常规措施,全力推进和实施五个人才工程。

  (一)实施人才结构优化工程,适应经济结构的调整

  紧紧围绕振兴老工业基地和全面建小康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人才的布局、流向和流量,把人才优势体现到产业和地区中来,使人才结构调整适应经济结构调整。
  1、培养选拔高层次人才,提高人才队伍建设水平
  (1)选拔造就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和专业化的党政领导干部。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标准,用好的作风选作风好的人。注意研究"一把手"成长的特点和规律,加大选拔党政"一把手"工作力度。大力加强领导班子建设,优化领导班子的年龄、知识和专业结构,形成梯次配备的格局。疏通从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其他社会组织中选拔党政领导干部的渠道,促进合理流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公开选拔领导干部工作,研究制定破格提拔领导干部的标准、程序和办法。探索优秀的博士、硕士研究生担任各级党政领导干部的有效途径。坚持在实践中、在艰苦环境中培养锻炼领导干部。大力培养优秀年轻干部,重视培养选拔女领导干部、少数民族领导干部和非中共党员领导干部。加强和改进后备干部工作。

  (2)选拔造就市场化、职业化的优秀企业家。围绕发展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加快培养造就职业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优秀企业家。以创新精神、创业能力为核心,扩大国有企业领导班子成员推荐选拔的范围和数量。改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评价工作。培养政治素质高、忠实代表和维护国家、职工利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国有企业产权代表,采取向国内外广泛招聘的办法,吸引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把组织考核推荐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结合起来,选拔造就市场化、职业化的优秀企业家。

  (3)培养造就社会化、专业化各学科(专业)领域的高级专家。注重"两院"院士、重点学科(专业)带头人、省长特别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推荐选拔和培养引进,造就具有国内国际前沿水平的学科(专业)带头人。进一步加强博士后工作站的指导与服务,鼓励和引导用人单位多渠道、多形式招收博士后,积极发展企业博士后产业基地。完善领导干部联系学科(专业)带头人、专家学者制度。

  2、调整优化老工业基地人才结构,实现人才合理布局
  (1)优化产业、行业间人才配置。根据我市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总体部署,积极推动人才资源重组。在以振兴老工业基地为主的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优化企业人才队伍,以人兴企、以人创业,增强企业技术力量;推进应用型科研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推动科技开发人才向企业转移,促进产学研联合;在以信息技术改造带动传统产业进程中,提高支柱产业和重点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名牌产品,培养具有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的优秀人才;不断提高具有现代特征的第三产业人才比重,发展壮大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人才队伍。

  (2)促进区域间人才合理布局。根据不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才布局的特点,形成整体性人才开发的新局面。在南岗、道里等中心城区构筑人才聚集地,重点培养造就高层次和高新技术人才;充分发挥聚集地的高层次和高新技术人才的辐射带动作用,将传统长线专业、剩余剥离出来的人才加以激活,引导他们流向其他城区和县域。缓解中心城区人才积压浪费与农村和其他城区缺乏人才的矛盾,采取多种形式推动人才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现有人才作用和整体人才效益。
  (3)提高老工业基地人才创新能力。发挥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大力培养适合工业优势特色发展需求的各类专业人才。重点培养、引进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方面的领军人才。积极培育职业经理人群体和企业家市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老工业基地急需的各类高技能人才。

  3、引进国外智力和吸引国内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1)引进和聘用海外高级人才。制定和实施我市紧缺人才引进计划,吸引海外人才来哈创业。重点引进信息、生物、新材料和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具有国际水平的专家,以及金融、法律、国际贸易和现代科技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建立海外高级人才信息网络,研究制定聘用海外高级人才从事公务工作的具体办法,探索建立和规范引进海外高级人才中介组织。加强与旅居海外的华人华侨专家的联系。

  (2)鼓励留学人员回哈工作或以其它方式为哈服务。贯彻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方针,采取回哈工作、为哈服务并举的办法,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哈报效家乡。倡导留学人员长期或短期回哈工作,鼓励他们通过兼职、项目合作、考察讲学、担任业务顾问等多种形式,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保障海外留学人员在专有知识、专利技术和科研成果等方面享有的知识权益。加强哈尔滨留学人员创业园区建设。发挥哈尔滨国际人才交流协会、哈尔滨海外联谊会的作用。

  (3)积极开展吸引国内人才工作。面向国内市场,由政府协调用人单位,组成哈尔滨求贤团,赴外地引进高层次人才。鼓励用人单位自主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对引进人才实施跟踪问效,提高引进人才的效益水平,减少用人单位引进人才的投资风险,促进引进人才真正发挥作用。围绕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战略,在最大范围、最广领域引进、调剂各类急需人才。对于紧缺的、急需的高层次骨干人才,实行"一人一策"。组织实施"十百千"工程,为我市支柱产业培养引进几十名国际国内知名的优秀企业家、几百名熟悉国际规则和惯例的复合型人才、几千名熟悉现代企业管理并掌握高新技术的优秀职业经理人和专家。

  4、加快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不断壮大我市人才队伍
  注意选拔年轻干部、高知识层次以及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干部充实党政机关,在政府部门若干特殊岗位试行聘用制,面向国内外引进法律、金融、贸易、信息和高新技术等方面的高级专业人才;继续选调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按照廉政、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完善公务员制度。逐步实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研究制定资质认证标准和市场准入规则,发展壮大职业经理人队伍,培养造就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大力开发急需的专门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加大技术创新和人才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和吸引专业技术人才的主体。加强文化、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做好农村人才资源开发,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培养畜牧业和绿色食品深加工方面的农村实用人才;实施乡村大学生计划,由市政府拨专款,每年资助1000名农村急需专业大学生,进行定向培养。大力培养青年科技人才,努力形成优秀青年科学家群体,每年通过市青年科学基金等四项基金,资助120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独立承担科研课题及学术著作出版。搞好离退休人才的二次开发。

  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必须认真做好各项基础工作。在国家框架指导下,把人才统计纳入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编制和发布年度人才资源状况报告和人才开发目录,制定符合各类人才特点的考核评价标准,建立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的动态机制。

  (二)实施人才体制创新工程,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贯彻落实《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改革和创新人才管理体制,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在解决人才队伍建设深层次问题上有新的突破。

  1、改革干部人事制度,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创造条件
  (1)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和管理制度的改革。认真贯彻执行《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条例》,扩大民主、加强监督,不断提高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科学化、民主化、制度化水平。切实打通"出口",加大调整不称职领导干部的力度。改进领导干部的考察方法,探索实行差额考察,扩大考察主体,吸纳相关单位实施共同考察。坚持定期谈话、诫勉谈话、函询和巡视等制度,加强主动监督,把监督关口前移;研究制定对"一把手"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民主集中制、选人用人和廉洁自律的监督办法,探索建立干部监督的快速反应机制。

  (2)完善公务员制度。在"凡进必考"的基础上,扩大公务员选拔录用视野,打破身份、地域限制,吸收更多的优秀人才进入公务员队伍。完善竞争上岗制度,做好竞争上岗的管理、监督和指导工作。改进和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建立以工作实绩为核心的考核指标体系,将考核的结果与任用、晋级等挂钩,建立和完善公务员退出机制。研究建立分类管理制度,完善监督机制。

  (3)加快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全面推行聘用制度,转换事业单位用人机制,按照"老人新机制,新人新办法"的原则,实现由国家用人向单位用人转变,由行政任用关系向平等协商的聘用关系转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事业单位与职工要在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基础上签订聘用合同。引入竞争机制,探索多种形式的领导人员任用制度。新进人员和新组建事业单位聘用人员,原则上采取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方式进行。逐步推行人事代理制度,最终实现单位人向社会人的转变。建立辞聘解聘制度,疏通人员"出口"。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的岗位、职员管理制度和执业资格制度,实现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

  (4)深化国有企业人事制度改革。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将组织考核推荐与引入市场机制、公开向社会招聘结合起来,把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和董事会依法选聘企业经营管理者以及经营管理者行使用人权结合起来,建立重在市场和出资人认可的选人用人新机制。加强和改进对国有企业领导班子的管理,进一步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企业领导人和厂务公开制度。继续推进企业转换经营机制,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推行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聘用制。

  (5)推进职称制度改革。坚持科学分类、社会评价、单位自主聘用、政府宏观管理的原则,逐步构建重在社会和业内认可的社会化人才评价机制。实行职称评聘分开,允许企业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自设岗位、自主聘任。扩大中级以下职称"以考代评"范围。加快执业资格制度建设,对责任重大、社会通用性强和关系公共利益的专业技术岗位实行准入控制。

  2、加大分配制度改革的力度,充分调动各类人才的积极性
  (1)建立激励人才和留住人才的收入分配制度。贯彻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采取更加灵活的分配方式吸引人才。根据用人单位的特点,实行岗位工资、项目(课题)工资、年工资(年薪制)、兼职工资。制定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者年薪制具体实施办法,继续推进经营者持股试点工作。对在关键岗位上的技术骨干、承担重点工程和科研项目的带头人,实行技术入股和协议工资制度,鼓励实行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制度。完善公务员绩效奖励制度,按年度考核结果,拉开年终资金发放档次。

  (2)保护专业技术人才的知识产权和合法收入。科技成果作为股权投资入股或实行转让,其成果拥有人的收益按有关规定予以保障。除国家另有规定的单位和行业外,允许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且不损害本单位权益前提下业余兼职,其合法收入予以保护。

  (3)完善和建立人才津贴、人才奖励制度。进一步规范津贴申请和发放程序。适时扩大享受津贴人员的范围,提高津贴标准。设立市长特别奖,对在我市从事科技开发、成果转化、重大技术项目改造和在社会科学领域中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各类高技能人才,对我市财政收入贡献突出、利税连年增长的企业经营者;对为我市引进人才、项目和
资金做出突出贡献的人员予以重奖。

  3、加快人才开发一体化进程,促进人才智力共享
  (1)结合重大项目、科技成果转化和加强市校(所)合作,促进人才智力共享。充分发挥全市高等院校集中、技术力量雄厚的优势,加强产学研联合,挖掘和发挥人才潜能,实现人才智力共享。在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实施过程中,打破隶属关系和地域限制,协调各部门、各单位通力合作、共同承担,组织各类人才集体攻关,把项目与人才面向社会同时招标,通过重大项目拉动人才智力共享。加强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建设,发挥其技术市场和产品项目孵化器作用,在技术成果转化的同时,吸引和培养专业技术人才。进一步发挥市校(所)合作委员会的综合协调作用,大力推广市校(所)合作的成功经验,推动项目对接和人才引进,实现产学研相结合。

  (2)发挥特殊人才群体作用,推动人才智力共享。鼓励具有兼职能力和时间的人才,在不影响本单位利益的情况下,积极参与技术项目、课题研究和生产经营活动。大胆吸纳学科(专业)带头人参加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实行兼职兼薪、优劳优酬。充分利用博士后群体占据高新技术领域前沿的优势,推动用人单位在不占有博士的情况下得到高层次人才的智力支持。把驻哈各领域的高精尖人才、国内外知名人士组织起来,成立专家顾问团,对本地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的决策进行有针对性地咨询论证,促进各项决策更加科学化、民主化和制度化。

  (三)实施人才素质提升工程,为经济社会发展积攒后劲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重点培养人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的创新能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更好地培养人才
  (1)优先发展中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围绕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优先发展普通中等专业教育和成人中等教育,大力培养造就实用技能人才。深化基础教育管理和办学体制改革,构建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中心的国民教育体系,保持适度超前发展。大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国家级、省级示范高中建设步伐。改进和加强中等职业教育。促进和保持九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2)巩固发展高等教育。充分发挥驻哈中直省属高等院校作用,扩大在哈招收本科生、研究生规模。提高市属院校办学质量,逐步建成地方特色明显、学科优势显著的大学。推动发展高等教育中外合作办学,鼓励发展民办高等教育,扶持地方与中直省属、部队院校的联合办学。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巩固发展党校教育、成人高等教育。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发挥人才预测和市场信息反馈作用,优先发展急需专业和新兴学科。

  (3)加强各类职业教育。培养支柱产业、重点行业等领域的各类高技能人才,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能。加快哈尔滨技师学院的建设。大力培养农村拔尖人才,广泛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抓好农民职称任职资格培训。全面推行绿色证书制度,大力开展送项目、送科技下乡培训活动。

  2、做好继续教育和培训工作,加强人才资源的能力建设
  (1)以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人才为重点,在派出培训和来哈讲学方面有新突破。坚持高起点、高层次和国际化标准,充分利用友好城市、友好院校、国家部委的国际交流等国外培训资源,每年选拔50名局、县(市)级优秀领导干部和一定数量的优秀企业家、学科带头人赴国外学习深造,每年选拔50名优秀年轻领导干部和一定数量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学科梯队带头人到国内名牌高等院校进行中长期的学习深造。统一安排,分类指导,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国内外高级专家、学者和国内知名企业家来哈讲学活动。探索国外研究生以上层次的高级研修和培训。

  (2)认真抓好党政干部培训。在加强政治理论培训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法律、外语、信息化与电子政务知识方面的培训。落实全市干部培训计划,处级及处级以上领导干部在规定时间内累计达到3个月以上脱产培训,其他领导干部每年不少于12天脱产培训。每年选拔200名优秀年轻干部到乡镇、街道、企业和市直机关综合部门挂职学习锻炼。规范公务员初任培训,强化任职培训、专业知识培训、更新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

  (3)抓好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开展规范化的工商管理岗位培训。推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任职资格证书制度和持证上岗制度。按照国家统一安排,探索职业经理人、企业首席执行官的职业资格培训。重点抓好医药、机械制造和食品行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经贸和旅游等领域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大力加强企业高级财会、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等紧缺专业的管理人才培训。

  (4)全面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突出以新理论、新技术、新知识、新材料为主要内容的继续教育,保证专业技术人员每年接受继续教育时间不少于12天。大力发展多种形式和多层次的职业培训,强化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普及性培训,培养适应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需要的复合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重点加强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机械制造等领域的继续教育。逐步扩大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继续教育的覆盖面。抓好涉农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开展下岗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提高二次创业能力。

  3、健全机制,保障教育事业发展和各类培训工作的开展
  (1)制定规划,完善各项制度。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各类教育法律规章,不断完善地方法规,保障教育事业正常发展。制定人才继续教育和培训规划,完善管理制度和办法,创新政府调控、行业指导、社会服务的运行机制,明确各类人才参加继续教育和培训的权利义务,健全约束激励机制。加强对教育和培训工作的质量评估监督。切实加强对学历、学位证书和各种培训证书的管理。

  (2)整合资源,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依托党校建立党政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国内外高等院校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境外培训资源建立高层次人才培训基地,依托博士后工作站、创业中心、科技园区和著名大企业建立高级经营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培养和锻炼基地;发挥社会培训机构作用,建立各类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发展远程、网络教学,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3)增加投入,推动终身教育事业发展。依法保证对教育的投入,不断提高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完善继续教育和培训投入机制,强化用人单位的主体地位,建立带薪学习和经费保障制度。鼓励社会和个人投资,吸引国外资金进入我市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市场。

  (四)实施人才市场配置工程,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发展和培育机制健全、运转规范、服务周到和指导监督有力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促进人才合理流动。

  1、构建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布局合理的全市人才市场体系
  (1)发展以市场化、集团化为方向的多种类型的人才市场体系。进一步办好基础性人才市场,发展专业性人才市场。巩固、发展和壮大哈尔滨普通人才市场和中高级人才市场,重点培育2-3个有特色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高科技人才市场。加强对人才市场的指导和扶持,培育发展区、县(市)域人才市场,稳步发展行业人才市场,依托高校建立固定的大学生就业市场和服务站,建立健全老年人才市场。努力构筑布局基本合理、结构相对科学、功能较为完善、基础性与专业性协调发展的全市人才市场体系。

  (2)加快人才市场信息化建设。建设以中高级人才为重点的各类人才信息数据库,积极发展网上人才市场,建立全市统一的定期人才供求信息发布制度,初步建立全市人才信息服务网络体系。探索建立东北地区人才信息化建设的有效载体,以网络联盟或协作组织方式,实现人才信息互联互通,搭建用人单位与人才之间信息桥梁。

  (3)加快东北地区人才市场一体化进程。打破条块分割和地区封锁,实行人才开发联动,形成整体区域人才的竞争优势,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积极沟通协调,加强与东北地区各主要城市之间的联系与合作,联手开发人才资源。围绕构建东北地区一体化人才市场,加快制度层面的合作,实现"对接互融"。在人才市场准入标准、设立程序和人才流动、吸引、培训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联合进行区域性人才市场监管和人才资源保护,防止过度和无序竞争;推进资格证书的互认或衔接,实现教育、培训、考试的资源共享互通和服务标准统一。

  2、构建依法授权、管理规范、功能完善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1)深化改革,加强各级政府人才中介服务机构能力建设。逐步实现政府所属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与行政管理部门的政事分开,与人才市场的事企分开,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指导各级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科学定位,创造品牌效应,增强区域竞争力。

  (2)巩固完善现有服务功能,拓展开发新型服务业务。巩固完善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才培训等具有良好社会效益的基本服务功能,积极开发人才测评、人事诊断、人才派遣、人才租赁等具有市场前景的新型服务业务。提高各级人才中介服务机构科技含量,规范服务标准,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质量。

  (3)构筑公平竞争平台,实现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多元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对人才市场的投入,参与人才中介业务的经营。大力发展多层次、多种类人才市场和中介服务组织,建立多元股权结构,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允许设立中外合资经营人才中介服务机构,依法开展中介业务,保障合法权益。

  3、构建政府调控、行业自律的全市人才市场监督管理体系
  制定全市统一的人才市场体系发展规划,整合不同部门所属的人才市场资源,清除市场建设中的体制性障碍。严格执行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地方规章,完善人才市场许可证和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探索建立人才市场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行政执法队伍,加大执法力度,规范人才市场秩序。加强对人才市场的监督管理,切实维护人才市场主体的合法权益。研究制定行业标准,推进人才市场和人才中介服务组织的规范化。

  (五)实施人才创业支撑工程,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
  努力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1、改善政策支撑环境。借鉴外省、市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完善我市人才政策。及时修改和废止束缚人才流动、制约发展的政策,调整细化操作性不强的政策,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

  建立健全内容科学、便于操作和符合我市实际情况的人才政策体系。同时,加强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保证政策的权威性和实效性,不断优化政策环境。

  2、提供优质廉价的公共服务。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审批环节,提高行政效率。大力推进政府提速增效,加快电子政务建设,创新工作方式,强化行政效能监察。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理顺政府与企业、市场、社会的关系,努力构建服务型、效能型、责任型政府,使人才在我市创业安心、舒心、放心。

  3、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在不断增加市人才发展资金额度的同时,各区、县(市)都要设立人才发展资金。鼓励和倡导社会多元化资金投入人才发展,探索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为主体、社会募集与利用外资为补充的市场化人才资金投入体系。立足现有基础和能力,努力为人才创造良好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采取政府与用人单位共担的办法,筹建博士后公寓,为博士后进站工作创造条件。

  4、营造优化环境的社会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和以人为本的观念,充分认识人才资源开发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作用,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重视项目、资金的同时更要重视人才,切实把促进人才健康成长和充分发挥人才作用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弘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通过新闻媒体大力宣传我市引才、育才、用才的优惠政策,强调环境就是吸引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环境就是凝聚力,为人才的健康成长和创新发展营造优化环境的社会氛围。